找到相关内容16909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蔡瑞霖:关于唯识学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考察

    的态度,称之为「相似集谛」,只有作为诸烦恼的习气才称之为「真实集谛」(注 53 )。如此,用《转识论》来对比于胡塞尔的雏形立场,是专就能所对分的单纯性来说,本文虽不处理真谛唯识学,但对于这点却不能不...

    蔡瑞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878754.html
  • 敦煌僧尼与寺院常住财产的关系

    毡和许多常住什物都在私人手中。有的寺好一些,仅有少量的物品为僧人所占有。但这一现象是在各寺普遍存在的。僧人占有、侵蚀寺院常住什物,为戒律所不容,无烦恼引述,但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又确实存在。这一现象对我们...

    郝春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278779.html
  • 相应部选读·第九单元:见相应

    灭,应该说是入手处的不同,有的是从“慧”这个门进入,但一样要把贪、嗔断掉,有的从“心”进入,因为“心”跟“定”是有关的,心无烦恼,定最高就是灭尽定,那几乎等于解脱的境界,只是根源还在,还没断除,但是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4378978.html
  • 真知在佛门——收听美国之音有感而作

    的贪、瞋、痴三毒,就定会有那么一天,每一个人都能同释迦牟尼一样,彻底地掌握宇宙、人生的真理,解脱尘世间的种种烦恼和羁绊。届时,不需要借助于任何的工具,人们就可以逍遥宇宙了,所谓“不动道场遍十方界,身含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279190.html
  •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

    的沙弥尼。崇恩本人虽无妻女,但却有一养女。还有一些僧人,在做佛事时,如为母超度亡灵,为了行善积德,偶而也会将自己的奴婢放良。看来,此时的敦煌,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僧尼,大多都无法真正抛却一切烦恼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5479250.html
  • 世亲菩萨对《无量寿经》诠释: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(1)

    烦恼林中”。因此,以“前四”为一组,也是符合本论意旨的。   八、依《大经》来看“观察佛土”与“他力成就”的关系   如果世亲撰写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,其诠释的主架构“五念门”,是根据《大经》的这...,修毗婆舍那故,得到彼处,受用种种法味乐,是名入第四门。出第五门,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,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,游戏神通,至教化地,以本愿力回向故,是名出第五门。菩萨入四种门,自利行成就应知,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879285.html
  • 本教文化

    。约在公元七世纪,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佛教传入青藏高原雪域藏地。印度佛教和中原佛教以“解脱”为本位,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,以求从迷惑、烦恼、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,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“涅槃”理想境界...

    庄春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3079495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烦恼也不同,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随因缘而有差别。因此往往所见经文表面上互有冲突,而使许多研究佛典的人,误解了佛经,甚至怀疑佛陀所说之法。   其实,这是不了解整个佛法的适应性所造成的结果。如果从最究竟...

    洪启嵩

    心经|般若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2281379541.html
  • 答持松阿阇黎贤密教衡释惑

    经皆显普贤之佛境界,其高不可攀也。至于二乘绝听矣。若真言则毗卢遮那佛说内证自觉圣智之法门也。其说华严不可说之果分处,诚领解不易。而以等觉十地不能窥窬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之三密。直授与烦恼具足之凡夫,而使之修证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2379596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提供我们修行的正见之依据。   每一部佛典所提的正见,在最深奥的体性上都是一样的。但是,因为佛陀所面对的众生不同,根器和烦恼也不同,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随因缘而有差别。因此往往所见经文表面上互有冲突,而使...

    洪启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0779827.html